返回引导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 联系方式 梁岩绘画艺术网
画家梁岩
画家梁岩
 
评论报道
为父老乡亲写魂-画家梁岩访谈
梁岩绘画艺术网  更新时间:2012-03-04 12:11:23  点击:10737 人/次
采访手记:
  最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关东画派人物画展”中,一幅悬挂在园厅的巨幅《衣食父母》引起全场观众的关注,作品中那饱经沧桑的农民形象震撼着人们的心要使人们惊叹的是如同真人比例的头像竟然能画到笔墨潇洒,却很少败笔,无一处挖补,众多人物一气呵成,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衣食父母》(720cm×230cm)
  大家知道梁岩是我国著名的人物画家,擅长肖像画。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山里人,是他熟悉的父老乡亲。早在七十年代,他的一幅《申请入党》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画,随之梁岩也成为中国画坛备受关注的人物。那时他刚刚三十岁,是名矿工。画出名了,人出名了,梁岩没有在荣誉面前止步,而是勇往直前,一批批厚重感人、写实风格的力作不断涌现,又成为中国画坛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的热门人物,被誉为当代最具实力的肖像画大家。
  笔者在中国美术馆的关东画派展上与梁岩先生相遇并就中国画创作方面的有关问题与梁岩先生进行了交流。
 
  宋素君:(以下简称宋)梁岩先生,您是一位人物画家,多年以来都是画以山里人为主题的作品。七十年代的《申请入党》,八十年代的《阳光下》《地下星》,九十年代的《黄河魂》《山里人》,二千年以来的《与五十年对话》《梦太行》《写生日记》,到现在的巨作《衣食父母》,都在社会上、在美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您能谈谈您的创作体会吗?
  梁岩:(以下简称梁)我的画展在北京举办时,著名画家黄胄先生题字:“艺术高峰在望,为父老乡亲争光。”沈鹏先生题字:“画大地母亲的人是大地之子。”他们的墨宝悬挂在“石屋”里(我的斋号),成为我的座右铭。这是老一辈艺术家对后辈的重托和期望。我们这些中青年艺术家应该以什麽样的心态去迎接一个有一个艺术高峰的挑战,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呢?

(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字)

 (著名画家黄胄题字)

  在中国画这块领地,有成千上万艺术家耕耘、劳作。他们享受着收获的欢乐,也饱尝着创作的艰辛和痛苦.汗水换来的有折服画坛的惊世之作,也有成堆的废纸,一件艺术精品的问世,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精品”在经济大潮的今天已是人们熟知的字眼,“精品”“精品店”“精品画廊”比比皆是。人们爱戴商品中的精品,崇尚艺术精品、力作。人们讨厌“水货”,人们的精品已是在加强。艺术精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正如馅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付出辛勤的劳动才有收获。做为一个画家,怎样才会产生精品?
  我以为强烈的独创精神和极富个性的艺术是艺术家产生精品的首要。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抒自己的情。中国画坛百花盛开的局面已经形成而且十分活跃,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成气候的艺术家。他们奉献给百花园的是一束束艳丽娇媚、光彩照人的鲜花,是一幅幅个性鲜明、内在张力强、高难度技法的精品力作。但是,也有一些艺术家不去认真研究属于自己的艺术,而是跟别人屁股后面爬行;王氏出名了画王派,李氏出名了学李派,他们很少有自己的面貌,很少“画自己”。人们称他们是没有出息的“跟潮”“跟风”画家。确实这样的艺术家是很难出精品力作的,因为他们忽略了成为艺术家的首要——个性和创造。
  我以为扎实的功底是产生艺术精品的重要手段。现在有不少艺术家不注重基本功,所以“底气”很弱。只好靠碰运气,靠有些“评论家”的胡乱吆喝而幻想有一天成为画坛宠儿。有些人“十八般武艺”学不来(因为学正功夫太苦,花费精力太大,花费时间太多),就挖空心思找捷径学“怪功”。比如:一盆墨、色混杂的水泼在重叠的宣纸上,一泼不成,再来,直到揭开被墨色渗透的宣纸里选出一张偶得的图案,稍作加工之后“大作”即成,然后编造一个画题,或者干脆来个“无题”1号、2号。这些人不厌其烦的“执著追求”,时而也能出张“精品”,时而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尤其一经鼓吹,“偶得”竟变成了精品力作。不过,我怀疑这些作品的生命力。(这里所指,不包括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艺术家。)我认为,学艺有法,但无捷径!精品要真功!
  我以为艺术家创作精品的必要途径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太多艺术家对此早已坚信不移。但也有一些艺术家不到生活里去,热衷于“空中楼阁”的建造,习惯于“闭门造画”。还有一些艺术家自以为过去搜集了些创作素材,十年、八年不再深入生活足矣!我以为没有生活或不经常深入生活,作品就失去感染力、凝聚力和时代感。缺乏生活的作品很难成为精品力作。人物画家不去与你笔下的人物见面,不熟悉他们,不与他们有情感的交流,不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那么,你笔下的人物就没有生命。山水画家不置身大山大川之中,那么你笔下的山山水水就不会有生机。花鸟画家不置身于花鸟世界,那么你笔下就不会出现怡人的鸟语花香。古往今来,无论是小说、戏剧、音乐、绘画,不朽的作品无一不是源于生活的艺术结晶体。另外,深入生活不能流于形式。有些艺术家背起行装走进大山,置身于生活之中了,但仍然是两手空空。所以,要紧的是艺术家要用心灵去拥抱生活。
  说到此,顺便说一下艺术家的眼睛。我觉得艺术家的眼睛应该与众不同。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艺术家就应该有一双透过一扇扇窗口寻觅心灵深处的眼睛。到大山里去,到工厂里去只是深入生活的一个重侧面。其实我们天天都在生活之中,比如看电视,比如聚会,比如逛街都可能激发你创作的灵感或扑捉到你笔下的人物和风景。尤其作为画家,只要你时时刻刻调动起与众不同的艺术家的思维和眼睛。
  我们前面有一座座永远攀登不完的在望的艺术高峰,只要用于攀登、善于攀登、苦于攀登,艺术精品就在你的笔下!
  宋:目前中国人物画界,先生是一位实力派画家,受到海内外瞩目,成为中国画肖像画一代大家。您的画最大特点是表现平民百姓题材的山里人的形象,而且几十年如一日,这是难能可贵的。另一个最大特点是一般人物画家不易涉足的画巨幅头像。请问梁岩先生您的创作手法的形成和创作理念是什么?
  梁:中国画领域大致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三大类画种中人物是最难的一个画种,而肖像画又是难中之难。这是业内人士普遍达成的共识。
  肖像画一般以写实手法见多,他要求画家有严格的造型基础,有驾驭各类人物的造型能力。用中国笔墨技法去刻画人物形象就更加为肖像画的创作增加了难度。肖像画创作的确需要过硬的本领,不然是很难涉足这一领地的。这是一条困难重重的探索之路,所以有些热衷于肖像画的画家只能放弃而寻找其他创作途径。我之所以迎难而上,是因为我常年生活在农民和矿工中间。他们那可亲可敬的形象使我有一种非要表现他们不可的冲动和责任,只能以肖像画的手法才能将我的情感宣泄出来。另外一个原因是我自学绘画的实践,使我有机会画了大量的以人物想象为主的画。例如画毛主席像,画电影海报,办批判专栏,画宣传画,为模范矿工画像光荣榜。到井下、农村也是以头像为主的写生画。这些都为我今后的肖像画道路尊定了基础。应该说我的生活经历和最初的艺术实践是我宝贵的财富,是我走上肖像画道路的基石。
  按说,我这个没有进过科班的自学画家走肖像创作之路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没有画过学院里的石膏、素描、人体,没有导师,完全靠工作之余去摸索。我的一套自学经验即是在写生中锤炼造型结构,锤炼对人物形象的扑捉能力,锤炼笔墨的基本功。我以为将学院里的分课程如素描、速写、色彩、笔墨……等等,统统集中在宣纸上完成,是一条科学的自学之路。一位业余习画者不可能像学院那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尤其一位致力于中国画的画家,能在宣纸上解决学院的全部课程应该是一个可取的途径。我这样讲,并非否认学院派,对于那些无缘跨入大学门坎的人,探索自学之路的学习方法无疑是有益的,而且也是一条走向成功之路。
  随着创作的深入,对肖像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越来越感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人物画的根本。只有肖像才能更深入地刻画人的灵魂。固然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就可以传情,但是最能传情的还是人物面部,给人的直观冲击力和感染力,只有肖像画才能达到。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画作品,画幅虽然不大,但卢浮宫陈列的数千件大场面的巨幅画作都没有像这幅画那样有感染力,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
  我不否认那些构思巧妙,场面宏大的画面,但我以为无论人物动态及其它艺术处理多么到位,最重要的还是对人物的精神面貌的刻画,一个眼神,哪怕嘴角情绪的微妙变化,满面褶皱的纹理……在人物面部做文章难度虽然很大,但成功的肖像画一定是最具震撼力的。
  近年来我对水墨肖像画又做了进一步探索,画巨幅头像,这是我创作理念的深化,也是自我挑战,意在使作品更有冲击力和分量感。
  《大地母亲》《齐白石》《张大千》《与五十年对话》《山沟沟》《山里人》《握手》《衣食父母》等都是这类作品。最大的头像高达二米,用中国画去画如此大的头像是很艰难的,可以说比用油画去表现更难。不但要有准确的造型、严谨的结构,还要有刻画人物神韵的深度,跟要熟练地把握丰富多变的水墨画技法。要考虑到画面“黑白灰”的处理,又要把握层次。以《衣食父母》(720cm×230cm)为例,同真人般高的人物头像是不可能将宣纸铺在画案上完成的。而是爬高登梯在墙板上制作,难度可想而知。

  深化我的创作理念和手法,大头像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以情作画,再现深刻在我心中的形象,我的矿工兄弟和父老乡亲。就是将对他们的爱,将他们那憨厚朴实、可亲可敬的印象尽最大努力体现在我的作品中。多少年来,中国画坛流行着“变形”,将现实生活中的老百姓“艺术化”。对有些观者将这样的作品归为丑化劳动人民、丑化生活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表现特定环境和题材用此手法可以理解,也不乏有好作品。但如果一味地、刻意地、没有多少道理地将好端端的形象变异就不敢恭维了!
  每位艺术家的追求不同,艺术观不同,对美的理解不同而形成各异的画风是正常的。但我是不会将心目中那极具分量感、极富魅力的庄稼汉子变形成另一个人,要变也应将他变成一座“大山”。我是不会将那纯美无邪的山里妹变成“聊斋”里的妖怪,要变也应将他们本来就天生丽质的形象加上一朵鲜艳的小红花。我心中的父老乡亲是善美的,我不允许我的笔下出现丑陋。
  宋:当代中国画坛繁荣活跃,可以说呈现着一派百花争艳的大好局面。精品力作层出不穷,画坛高手不断涌现,一批批致力于中国画事业发展的画家成为佼佼者,成为顶梁柱。
  可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有些画家经不起金钱的诱惑,热衷于“钱画交易”。很少再有精力投入到精品的创作中去。有的当权者也很少精力再去考虑美术事业的发展,而服从“金钱”的指挥。深入生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早已成为他们陌生的字眼。有人说画家的天职是画好画。梁岩先生,您对目前的现状怎么看?
  :王仲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画家的天职是画好画》,我对王仲的观点是赞同的。画好画是画家的最大愿望,哪一位画家都期望着笔下生辉,精品奉献世人。画家就像农民那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苦苦地耕耘着,劳作着,梦寐以求能抱上个“金娃娃”、“银娃娃”,有的却抱上了“土娃娃”。上天是公正公平的,一分汗水,一份收获,“金娃娃”属于那些用脚踏实地的耕耘者,属于那些将土地视为生命的人。对于画家,作品就是生命。
  告别了二十世纪的今天,人们确实静下来认真思考了,好画出自哪里?怎样才能画好画?
  回顾过去,回顾新中国美术五十年,尤其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美术,中国画坛确实在发展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精品意识悄然兴起,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历届的全国美展和层出不穷的画坛新人都向世人展示着这一新面貌。但是美术界也被市场经济冲击着,出现的“往钱看”而影响着画好画的现象也不能不使人担忧!有些画家不再苦苦地去经营自己的艺术了,而是关注在画室里像印刷机一样忙着出“产品”。有些画家不再去山沟沟里深入生活了,而是像某些演员一样热衷于去大城市“走穴”,去“淘金”,成了背着大包小包钞票回家转的“生意人”。这些画家情愿摘掉多年奋斗来的艺术家的桂冠而甘愿成为“画匠”!更甚者是有些画家,不再为中国美术的发展而操心费力,看不到他们去搞艺术讲座,而是利用头衔的魅力去胡弄那些不懂艺术的收藏家掏腰包……什么是好画,在人们心目中模糊了!画好画的概念在这些艺术家的心中淡漠了!他们使艺术和艺术市场变得混乱,高雅的艺术变成庸俗!我这样说并非反对画变成钱的正常关系,而是如何将真正的艺术品奉献给人民!美术市场是沟通画家和热爱艺术的人们的交流领地,画家以好画去影响艺术市场是神圣的责任,反言之,艺术家就是在破坏自己的艺术市场,这难道不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梁岩和儿子梁鹰一起深入山区为农民画像
  画好画,艺术家就要更新心态,就要从单纯的“画和钱”的交易中走出来,从小圈子里走出来,以艺术家的良知去对待艺术;画好画,艺术家就要深入生活,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发掘创作源泉;画好画,艺术家就要朴实地去磨练基本功,加强艺术的表现力;画好画,艺术家就要充分体现艺术个性,使其艺术达到不可替代性而独树一帜;画好画,艺术家就要有顽强毅力和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
  画好画是画家的天职,二十一世纪将为每一位画家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盼望着佳作相伴!
  宋:我采访了很多当代著名画家,从您的艺术生涯中我感到您的独到之处是生在大山里,自学成才。几十年来的创作都是您所熟悉的老百姓。作品具有强烈震撼力,和独特魅力的画风。您创作的动力是生育您的这片沃土,这片土地是您创作的源泉,是您人生及艺术的宝库。您一批批的力作也证明了这些,也证明了您的追求是成功的。请问梁岩先生您今后的打算?
  梁:今后我将会继续创作以山里人为主题的作品,争取更多的时间深入生活,到大山里面去。中国有八亿多农民,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艺术家有责任去反映他们的生活,画好他们是艺术家的天职。我作为农民出身的画家,应该成为最了解他们的人,成为他们最真诚的代言人。
  我永远不能忘记太行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和她的人民。我将不懈地努力,让我的作品深些再深些,期望有更具震撼力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们,为中国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再创辉煌。

                                                                                            摘自2005.8.16文艺报

版权所有:梁岩官方网站 梁岩绘画艺术网  管理
网址:http://www.liangyanart.com/  冀ICP备11007950号
郑重声明: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石家庄建网站